此类担忧在实际应用,尤其是使用螺栓型机械式连接(例如:电缆的T接端子)时确实需要加以考虑。殊不知他们仅仅考虑到了问题一方面,但忽视了一点,铜铝过渡端子通常是采用围压或坑压方式进行压接的,这种压接有两个特点:一是压接力大,远远大与导体屈服强度,而蠕变正巧发生在屈服强度附近;二是和蠕变变形相比,端子压接的变形量巨大。综合以上两点,经过压接处理,蠕变变形的影响已经完全微弱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因此所谓的“铜铝连接端子不稳定”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以铜丝绞合为例,在导体绞合过程中,各单丝以规则绞合或不规则绞合等方式绞合,经过各道压模作用下,过模后铜导体温度较过模前有较大提高,尤其是紧压导体、扇形导体等,且框绞机目前无在线退火或降温装置,因此铜导体外层易氧化,在绞合前,选择合适的绞合模具、紧压轮、排线器,调整收线与放线张力,设备调整完毕后,操作者肉眼观察上盘铜丝与放线架中心铜丝的表面光洁度,确保无明显黑点,再启动机器。
电缆用金属铜从原理上讲主要有物理方法阻隔铜与潮湿空气接触、阴极保护氧化还原法阻止铜导体氧化、化学方法在铜导体表面生产钝化膜阻止氧化,抑或在导体表面喷涂特殊液体予以保护。以广东珠江电线电缆生产为例,每道工序防氧化控制的主要方法。
对铜铝过渡连接端子心存疑虑的质疑者不妨反思:如果铜铝过渡连接端子当真存在问题,那么美国市场的多个项目和众多客户为何**产生过质疑?难道在四十年间,均没有人发现或考虑过类似问题?
综上,对于市场上将连接端子问题持续夸大的企业,在笔者看来,只能被认定为是擅长借势“营销”且公然无视产业规律和制造业基本逻辑的电缆企业。然而这样的发展思路,短期内在尚不成熟的中国铝合金电缆市场或许尚且有效,但若无法经历时间和实践检验,长期来看必然会被行业淘汰。
用作导体的铝合金是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时,由于铜价的高速攀升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的线缆替代性导体材料。用作导体的铝合金主要有AA1000系列即纯铝,AA6000和AA8000系列导体。AA1000系列导体主要用在高压架空线;AA6000Al-Mg-Si(铝镁硅合金)系列导体主要用在高压架空线和铝母排;这两类导体都是以硬态导体存在,接头的连接以焊接为主。AA8000Al-Mg-Cu-Fe(铝镁铜铁合金)系列是真正用在配电线路上的软质铝合金。
电缆行业内早已达成普遍共识,即端子和电缆导体的制造标准不同,其对应的各自化学成分要求也各不相同。接线端子现行制造标准为GB/T 14315-2008《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型铜、铝接线端子和连接管》,其中4.1.2明确铜铝过渡产品的命名,在5.1项中则规定“铝材不低于GB/T 3190二号工业纯铝(L2)的规定”。而铝合金电缆导体化学成分现行国家标准则是GB/T 30552-2014《电缆导体用铝合金线》,其中规定了6种牌号的铝合金可以用作电缆导体。
部分质疑铜铝过渡端子的企业在思考连接端子问题时的逻辑过于简单直接:认为铝合金电缆之所以能够安全应用,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接头安全性能好,而接头性能良好的有力保证是铝合金导体的蠕变性能好。由于接头是由铝合金导体和铜铝过渡端子组成的,那么仅仅导体具有较好的蠕变性能,而铜铝过渡端子的铝部分不具备,接头也是不可靠的,因此铜铝过渡端子的铝部分也应采用和导体具有一样蠕变性能的材料。
在开机前检查乳化液的浓度,确保浓度合格,在放线过程中,应保持放线张力稳定、均匀,不可过度颤动(颤动不可避免),拉丝过程中操作者应密切关注退火温度的变化,拉丝后导体硬化,延伸率变小,导体直流电阻率上升,拉丝候成圈时铜导体表面不应有残余乳化液,此处需要操作者肉眼识别,在拉丝下盘后用透明塑料薄膜密封,存放于干燥环境之中,待流转,但多数电缆企业因为嫌铜丝包薄膜麻烦而省略包薄膜工序。刚拉丝成圈的导体表面温度**室温,如遇雨季会潜在氧化的风险。
既然是建筑,就肯定会用到大量的通信线缆。而作为智能建筑中的神经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它与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维护使用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它就好像建筑物内的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人们在这条通道上方便、快捷、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说,综合布线系统把智能建筑内的通信、计算机和各种设施及设备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配套的整体,以满足高度智能化的要求